Spring Boot 2 升 3 或 3.1 照著網路查到的資訊處理,大部分沒什麼問題,只是 session 使用 Redis 儲存,似乎要額外做一些調整,照著這篇處理,有正確生效:
https://elvisciotti.medium.com/migrate-spring-boot-data-redis-session-to-v3-0-3be482a3cfef
Spring Boot 2 升 3 或 3.1 照著網路查到的資訊處理,大部分沒什麼問題,只是 session 使用 Redis 儲存,似乎要額外做一些調整,照著這篇處理,有正確生效:
https://elvisciotti.medium.com/migrate-spring-boot-data-redis-session-to-v3-0-3be482a3cfef
之前有朋友分享「解憂娃娃」這個 App,這對一般人來說,要用不用可能都沒什麼,但看到有基督徒回「謝謝推薦,馬上下載」,讓我充滿詭異的感覺。
看看下面 App 圖片,一般人要用不用是個人選擇,我的審美觀比較傾向覺得不好看,有點陰鬱,可能還可以說是帶點邪氣,當然每個人審美觀不一樣,如果不會和我有一樣不好的感受,使用它當然沒問題。
但對於基督徒來說,聖經豈不有說:
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 神,因為他顧念你們。
— 彼得前書 5:7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 神。
— 腓立比書 4:6
有什麼憂慮不能跟神說呢(就算不說神也還是知道),而要用這種外形就已經充滿偶像意味的東西?這就好像嘴裡說愛伴侶,其實卻不斷找小三。
或者回覆的人並沒有要下載,只是隨口說說,但出於什麼目的呢?討好發文的人、貪圖對方的友誼?就算騙得過人,也騙不過神呀,神會知道這個人講出不是出於真心的話,來滿足個人的貪念。
我很驚嘆,一個人這麼容易自己坑自己,隨便一句話就背離自己的信仰,可能內心太充滿假掰。這樣的人,從一般人角度來說,我也怕自己哪天被賣了;而從信仰的角度來說,則怕被感染到那樣子對神沒有敬畏的心態,不小心就跟著敗壞了。
在舊約看到很多以色列人輕易背棄神的事,會覺得很誇張,甚至到了神讓先知何西阿娶個婚後會再出去當妓女的妻子,使何西阿可以藉此感同身受來傳達神對百姓背棄祂的感受。
不過看了最近這個例子,確實好像也真的很容易,如果心裡沒有時時把神放在第一位,不小心就會把自己絆倒了。
(我忍不住覺得,將來敵基督出現時,會拍拍手好棒棒把敵基督捧上位的,大概就是那些膠類假掰人)
看哪,惡人懷邪惡,
養毒害,生虛假。
他掘了坑,挖得太深,
竟掉在自己所挖的陷阱裏。
— 詩篇 7:14–15
本文試著用一種直觀的想法,解釋標題上的幾個主題,算是整理從小到大對這些東西的一些思考,自己覺得應該頗講得通,但會不會和一些理論或更深的理論有衝突,我自己就還不確定。
什麼是「時間」?如何解釋「時間」?如果要給時間下個定義,可能很容易講得很抽象,不好理解。但如果我們回顧人類如何測量時間,從遠古時代的觀察天體(太陽、月亮),到日晷、水鐘、沙漏等等工具,再到現代的鐘錶,以及最準確的原子鐘,所有這些方法是不是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
可以說,人類都是藉由物質或能量的運動和變化來測量時間的,那我們就直觀地把時間的本質,看作是萬物的變化,是不是可行呢?只要有東西在動,就有時間,所有東西(包括微觀的各種粒子)都完全不動的話,自然就沒有時間存在。所以時間和空間不可分割,不能單獨鎖定「時間」或「空間」,單獨鎖定時間表示空間中還有東西能動,能動就還是有時間,單獨鎖定空間表示沒有任何東西能動,那其實也就沒有時間了。(「時空鎖」參考下面這個老高腦洞大開怪力亂神篇)
如果時間是萬物的變動,那這個變動有速度的上限嗎?我們直覺會以為沒有上限,但科學家已經通過實驗證實光速就是上限,實驗做出來的時候,科學家們自己都嚇到了,嚇得許多科學家都相繼做了實驗,還是得到同樣的結論。
實驗結果告訴我們,一個人在高速前進的列車上,向前打開手電筒打出一道光,這道光的速度仍然是每秒 30 萬公里,不管是在列車上的人,或地面上的人觀察,都是如此。地面上不動的人,計時一秒看到光走了 30 萬公里,但列車上的人計時一秒也看到光走了 30 萬公里後,地面上的人看到這道光的位置是在「30 萬公里」加上「列車速度移動的距離」後的位置。兩個人看到的光速一樣,但列車上的一秒光走了更長距離,所以列車上的一秒比地面上的一秒長。
後來愛因斯坦做出了解釋:
不過愛因斯坦倒不是解釋為何光速不變,因為這是我們宇宙的設定,有人因此腦洞大開說我們的宇宙可能是虛擬的,光速是這個模擬器 CPU 的運算極限。
狹義相對論有個重點是說,時間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速度越快時間就越慢。以我們前面直觀的理解,時間是萬物的變動,而變動速度的極限是光速,那麼人類坐在太空船上以很高的速度飛離地球的時候,因為整個身體跟著太空船高速移動,身上所有細胞和分子的活動速度加上太空船的速度,無法超過光速,就表示太空船速度越快,整個人體的細胞和分子的活動速度越慢(船上的鐘也是因此同樣走得慢了)。
太空船上的人的一年,若是等於地球上十年,在地球上的人看起來,好像船上的人壽命長了十倍。但其實船上那個人,如果在地球上一年能讀一百本書,他在船上一年(地球已過十年)還是只能讀一百本書,因為他整個人都變慢了。
廣義相對論多考量了重力(引力)的影響,並告訴我們「重力」和「加速度」是等效的,也就是如果我們處在沒有重力的外太空上,但太空船以「重力加速度」的加速度(9.81米/秒²)前進,我們在太空船內可以感受到和地球上一樣的重力(而且無法區分出它是來自加速度或真正的重力)。
重力和速度一樣也會影響時間,重力越大時間越慢,順著我們前面直觀理解的邏輯,可以想像成重力影響下,物質比較不容易自由運動(其實光也同樣會被影響),一部分能動性被抵銷了,所以和處在高速移動下一樣,時間會變慢。
地球上重力強度和與地心的距離平方成反比,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在飛機上放一個原子鐘,一次往東飛、一次往西飛,飛回來和放在地表上的原子鐘比較。飛機高度距離地心比較遠,重力比較弱,時間會變快,但是向東飛的飛機速度比地表快(雖然地球會自轉,飛機本身也是會被地球自轉帶著轉),所以東飛速度同時會讓飛機的時間變慢。向西飛的飛機速度則比地表慢(地球自轉速度減掉飛機速度),西飛的飛機除了重力弱,也會因為速度比地表慢而時間變快。
科學家的預估值(分為廣義相對論預估、狹義相對論預估、加總),和實驗結果如下圖:
最近剛好有個中年男子跟我抬槓,我覺得中年男子有時會有種毛病,好為人師喜歡指教別人,他們不管是否正確理解別人想表達的意思,或者他們自己是否知識有錯誤,就只顧表現自己要指教別人的需要,我也很疑惑這樣就能得到價值嗎?(這個跟我抬槓的中年男子的錯誤是,只看廣義相對論,忽略狹義相對論)
以本文直觀的方式理解,似乎也都能符合科學家做實驗得到的結果,但還能理解到多深的程度,我也不確定,可以作為以後更多的思考練習。
這篇是讀郭業珍的《我們,相伴不相絆》的一個作業,至於有什麼關聯,是書最後有一段講到:
除此之外,我還相信宇宙所有的人、事、物原本都是一體的,我們只是大爆炸之後分出來的而已,我相信我們彼此是相連互通的。當我發出願望的時候,我全然相信我的腦袋、我的身體,還有我與他人的連結會召喚智慧聚集,就像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聚在一起解決我所提出的問題。
先看一段新聞內容:
少子化海嘯來襲,2019年的台灣躲過了「生不如死」的時代。據內政部發布最新出生及死亡人數統計,去年全年出生人數為177,767人,死亡人數為176,296人,擺脫去年2月以來一路累計各月的生不如死,全年人口自然增加仍為正成長,驚險翻盤。
如果有人說「出生 177,767 人,死亡 176,296 人,所以台灣去年人口死亡率是 176296/177767 = 99.1725123%」,你會不會想罵他「幹你媽的你才死全家」²?
同樣的,如果有人說「2009 年,結婚對數 117,099,離婚對數 57,223,所以離婚率是 57223/117099 = 48.8671978,將近五成」³(這年結婚特別少,可能是金融海嘯的影響),你會不會想問候他祖宗十八代?
兩個例子都是同樣的邏輯錯誤,第一個顯得特別可笑,因為台灣總人口數大概多少,大家都很清楚。離婚率的例子,雖然我們不太知道台灣總結婚對數,但應該很簡單也能想到,不該把去年的結婚對數當成分母,想成是總結婚對數,可是有人就是會陷進這個錯誤邏輯出不來。
同樣的人說「退休不當老闆以後很輕鬆,不用心裡知道別人在對他說謊,還要眼睜睜看著對方說謊」,同樣的人又說「愛情裡愛上的都是自己的想像」,這個人是卡在什麼樣的怪圈裡面?
如果有客觀標準的數學邏輯,一個人都無法面對自己犯了錯,怎麼能讓人相信他想聽真話?怎麼可能在愛情中真實地認識對方,而不是固執地堅持用自己的想像看待對方?
很多老闆都愛說想聽真話,可是有多少人有足夠的自尊、自信、自我價值感去聽真話⁴?有人說「台灣人都想自己當老闆,滿足皇帝夢」,皇帝就是一個被大家供著的巨嬰⁵(有些人更簡單,生了小孩就是在家裡當皇帝),巨嬰只想世界按照他的想像和意志運作,馬屁被拍久了,可能真的忘了自己並非全知全能,也不是完美。
一個人越是張牙舞抓去維護自己完美不會錯的假象(只能是假象,因為不可能有人能是完美不會錯),反而越讓人看破手腳,越讓人看不起。說真話的人閉嘴以後,自然只聽得到假話,而且在有心人眼中也更可欺(欺負、欺騙)。相反地,坦然面對自己並非什麼都知道,適度展現不完美的一面,卻會更有魅力、更有力量⁶,自信不是因為自己什麼都知道,而是能夠接納自己並非無所不知⁴。
覺得世界太虛偽?先問自己面對真實的自己了嗎?人如果一輩子都活不明白,那就真的是隻破殼老雞🐔(掰)⁷。
本篇是閱讀《親愛的女生》的一個作業,所以比較多關聯到《親愛的女生》或《親愛的女生2》。
[1]: 《親愛的女生》Part1 — 補償「真實面對自己,才能迎回真實的力量。《奇蹟課程》開宗明義之言:凡真實的,必不受威脅,凡不真實的,根本不存在。」
[2]: 《親愛的女生2》Part2 — 愛牽拖的罵人文化
[3]: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專業人士) — 全國統計資料 — 人口 — 生命統計:結婚對數、結婚率、離婚對數、離婚率 https://www.stat.gov.tw/ct.asp?xItem=15409&CtNode=3622&mp=4
[4]: 《親愛的女生》Part1 — 無價值感發作時
《親愛的女生2》Part1 — 自信是慢慢熟成的果實
[5]: 武志紅《巨嬰國》
[6]: 《脆弱的力量》
[7]: 沒錯,這整篇都是在罵人。《親愛的女生2》Part3— 罵人之必要
我的閱讀實驗,在閱讀過程中,寫下自己想到、聯想到的東西。我不會特別摘要書本身的內容,如果你對本書有興趣,請自行閱讀,然後參考我寫的,當作一種共讀,你也可以同時寫下自己的想法,再做分享、交流。
提了一些和金錢有關的心理盲點,在台灣也很常見,例如買豪宅囤衛生紙?油價漲價前騎機車去排隊加油?不尊重自己的時間成本,也就不會尊重別人的時間成本。
免費的最貴,免費的東西可能是一個鈎子,誘使我們花錢。
這章舉的音響例子有點爛,因為沒有說明 1000 美元音響和 700 美元音響,規格上是否相同(只說是不同牌子而已)。
700 美元音響 + 300 美元 CD 的組合,也沒有說明 300 美元 CD 是否更超值。
不怎麼說服我。
在做鋪陳的一章,覺得沒有太有意思。
百貨公司先提高價格再做折扣的手法很有效,還好現在我們有許多比價網站可以參考。
雜誌提供線上版、純紙本、紙本+線上,三種訂閱方案,後兩種價格一樣,被調查的 MIT 研究生中有 84% 因此選擇第三種,如果拿掉純紙本選項,則只有 32% 會選擇紙本+線上。如果要訂的話,我自己是不會中這招,因為紙本對我而言是種麻煩,這樣是不是不用讀 MIT 也勝過 MIT 那 52% XD
開頭講人們會把錢用心理賬戶分門別類,多少錢花在什麼地方,但我自己是不太這麼做,而且舉例的想看劇但弄丟票、或弄丟錢,影響人們會不會選擇繼續看劇,但對我來說如果真的想看,只要還買得到票,兩種情況都會繼續看。
書上講到城市裡擁有汽車的總成本比郊區貴,使用率也比郊區低,但買了車會讓人覺得每次用車都是免費的。我想到反過來說,愚人沒買車就會覺得每次要用車,不管計程車或租車都要付出成本,因此盡量不用,雖然省了錢,但其實也侷限了自己的生活。
開頭蜜月例子整段都是廢話,講到兩組夫妻,一組選擇套裝行程(旅程中所有吃喝玩樂都不用另外付錢)、一組選擇按使用付錢,當然第一組會比較能隨心所欲,第二組就可能會有些爭執,這段例子最後則說蜜月這種可能一生才一次的事,減少花錢之痛是好的,完全是廢話。
最後每次聚餐由其中一個人買單的例子,也是廢話,雖然一人買單其他人不用付錢,但也許每次總費用(不是輪到買單的那個人都比較沒有顧忌)因此增加了,長期累積也許不見得整體快樂感更高。
主要講定錨效應,我覺得沒有太多新啟發。
講高估自己擁有的東西、損失厭惡、沈沒成本,沒有太多新意。
講公平性提到的實驗我已經知道了。
用費力程度評估價值很多時候並不合理(技巧好的鎖匠可以很快開鎖,但那也是之前累積了很多經驗),公開費了多少心力的資訊可能會讓人們更願意付費(不管是 App、訂閱服務等等),但也有可能有人會在這些資訊上作假,獲得更多利益。
語言和儀式會影響我們對價值的評估。
書上寫期望高可能因此就得到較好體驗,但我覺得其實也很可能是相反的。
滿無趣的一章,沒什麼新鮮的東西。
還是一樣無趣。
就是提醒一下避免第二部提到的各種誤區,沒提供什麼新資訊,最後講說買昂貴東西前,先上網查資訊,也是接近廢話。
超廢的一章。
用電腦產生自己老年版的照片,可以幫助儲蓄退休金,這個我之前看過網路文章,看註釋作者也是引用別人研究沒錯。
很無聊,可以說幾乎都在講儲蓄。
這章也是都廢話。
這本書我整體是失望的,可能如果對於投資理財有興趣,書裡很多東西應該之前都在其他書或文章看過了,這本書沒有什麼太新鮮的東西。
我的主動式看劇實驗,邊看劇邊隨意寫些對劇情的想法,在被動接受之餘,也讓自己有一些輸出。(多少會描述到一些劇情片段,閱讀前請自己衡量)(因為不是在寫劇情大綱,不會所有劇情都提到)
開場老師頭幾句也太靠北的唸教科書調調。
開頭故意讓人搞不清楚發生什麼事,老師還是讓人覺得生硬,或者對白太不自然。主要梗大概就是鑑識學生推理和邏輯很好,但少了同理心之類的。
屍體做得太棒。
爭論另一個案子有沒有疑點的衝突,不過這整群人都好生硬。
亞斯伯格爛梗又出來衝三小。
國台語使用角色上的刻板印象和偏見,還是讓人很厭惡。
小孩打翻鑑識人員(應該是主角?)家裡危險物品,這段實在太做作刻意,老梗廢到笑。
解剖台上睡覺,又是一個爛老梗。
這戲裡的警察真的是智障,誰自殺會把自己溶屍啊?
這集結尾確定屍體不可能是蘇可芸。
方毅任這角色目前我覺得討厭,只是好像也沒有其他比較讓人喜歡的角色,這有點奇妙。
蘇可芸在錄音室裡看起來好大媽,原來是這個年紀設定?
又一個屍體,可能是蘇可芸,模式可能開始出現,前一案誤以為的被害者是新一案的被害者。
查張聰健這段感覺比較悶。
第三具屍體。
這集倍速看可也。
回憶,張聰健原本是業績第一名,得癌症後三個月業績掛零,公司也很無良。可能因為是開場快速帶過,還是覺得很生硬,也不引起人特別同情張聰健。
第三具屍體似乎就是張聰健(沒有預示下一個了?),倉庫主人被調查,還是感覺可以用倍速看。
此劇音量實在很有問題,有時配樂聽不太見。
超瞎的,一根針筒留在倉庫附近,之前都沒被發現。
莊家兩兄弟的故事,還是帶不出觀眾情緒。
方毅任推論出三具屍體都是自殺,有超出預期,不錯,這些自殺者的關聯則是懸念。
開場帶出莊秉耀一開始冒用他哥哥作品的事。
警察在那邊激憤秉耀完全不關心哥哥怎麼了,我覺得這種戲超蠢的,激動個三小,別人的哥哥,又不是你的哥哥(不要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看戲的人更沒必要折磨自己在那邊激憤)。
接著果然帶出哥哥失明後,全家心力、資源都投注在哥哥身上,爸媽走了以後,全部責任變成秉耀在承擔。
這段劉光勇追蹤半天,也是頗無趣,兩倍速還嫌慢。
海茵童年也是滿慘,老梗,大家都要很慘,後面要觀察這個慘跟其他劇情有沒有關聯。
開場是過去劉光勇打死人的經過,有點鳥。
實在有點受不了小廖的「刑警」形象,可能外國劇的刑警形象看多了。
承寬家裡有個死屁孩,又是老梗,超煩。
真的超智障,劉光勇脖子被醫療器材固定著,承寬還叫他點頭搖頭來回答問題。
劉光勇就輕易地被幹掉了,瞎。承寬還罵別人連一個人都看不好,他自己也在醫院,廢到笑。
開場海茵爸爸帶著全家自殺只有爸爸真的死了的過去,不知道這段要幹嘛,還看不出能否有特別的用處。
小廖是在講什麼難笑的冷笑話,都屍體了,不管有沒有冰住,被從高樓丟下來,都不會用手護頭啦,超蠢。
電視播出死者們的遺言、願望,方毅任女兒江曉孟也現身影片中,說協助大家完成心願。看到這覺得這協助自殺的作案,也不是什麼新梗,自殺議題的探討好不好,還看不出來。但就算好,也不會因此讓這劇前面的所有缺點不見。
兩倍速持續中,完全合適。
開場誠皓對曉孟說出心聲這段,大概是目前唯一讓我覺得有點淚點的。
曉孟小時候受傷這段蠢戲,方毅任又回憶一次。我也一直懷疑方毅任能結婚才是最不可思議的一點,跟妻子離異目前也還沒著墨太多。
曉孟唸了一堆小時候看到的方毅任處理的案件,一樣蠢戲。
最後這段親情糾葛戲超廢(還是不知道他們夫妻為何離異)。
開場這段黑心療養院、周洋和雅均,還真是無聊。
跳海的曉孟和方毅任都沒死,父母感情戲有夠無聊,小時候女兒受傷,爸爸就逃走係三小。
海茵和雅均的說教 PK,還是無聊透頂。
結局也不值得說些什麼。
滿多讓人不爽的點,別的地方也都有人提到,主角們也都不討人喜歡。我看到有人竟然罵說主角討人厭的人,是沒有同情心,生活裡一定也沒有愛。我覺得係得靠北,看劇跟生活並不一樣好嗎,看劇某種程度都是要暫時逃避現實,角色不討喜當然對於作品本身是一種失敗。
另外劇裡提到的邊緣型人格障礙,很亂用,剛好有精神科醫師寫了文章,我就不自己談這塊,直接連結醫師文章:
編劇只是賣弄名詞,沒有真的懂,這也是台劇編劇跟美劇編劇的落差,美劇編劇可以讓人感覺到對心理學的掌握非常深。
劇裡誠皓說的話特別讓我動容,可能因為我也是從小缺愛的,但愛要從自己開始,就像那個說討厭主角就是沒有同情心的人很愚蠢,也不會有人因為看了劇就愛我們,而且如果有,那也可能比較多是同情,不是愛。
推薦這個影片,要看到後半畫面上打的字,雖然可能還沒遇到歌詞中説的那樣的人,但要先活著、活好,才有可能遇到。
另外也推薦蘇絢慧老師的《受害者情結:擺脫惡性糾葛的人際關係,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不要讓自己陷在受害者情結裡,也不要幻想有個拯救者就能讓自己一切都好了(孤兒原型)。自己愛自己,自己讓自己好。
延續之前三部爆雷,底下都是邊看邊記下的一些看點,全部都是爆雷,請慎入。
光明與黑暗、天堂與地獄,這劇表達出的某種人類的永恆主題,在以前就深深吸引著我,現在的我也許能比較完整描述出我的感受。
目前重新複習,我看的版本是2011年的《歌劇魅影 : 英國皇家亞伯特音樂廳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at the Royal Albert Hall》,滿推薦的,不但場面壯觀,結尾還有很多彩蛋。
首先要說,這劇不能用二分法、二元對立的心智模式來看,不能帶著要去判定魅影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心情去看。
魅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黑暗面,在你我的心中,正如主旋律的歌詞:
《Phantom of the Opera》歌詞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
Inside my mind
…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
Inside your mind
…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
Inside my/your mind
…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here/there
Inside my/your mind
克莉絲汀也有黑暗面,在魅影的歌詞中也提到了:
《The Music of the Night》歌詞
Floating, falling, sweet intoxication
Touch me, trust me, savor each sensation
Let the dream begin, let your darker side give in
To the power of the music that I write
The power of the music of the nightYou alone can make my song take flight
Help me make the music of the night
另外我想引用一段武志紅的《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終身成長篇)》第五章「自由」裡的「讓憤怒流動」:
例如《歌劇魅影》中的女主角,她之所以唱不出最高音,是因為她活在競爭中,劇院本來有一個台柱子,可她年紀大了,需要讓位給年輕女孩,但她不願意,因此兩個人之間存在著嫉妒和競爭。女孩顧慮太多,於是生命力也被堵塞了,而魅影唱歌劇的聲音一出現,她立即被吸引,知道那是一種極致,而後也在他的引導下,終於唱出了自己的最強音。
很推薦大家也讀讀武志紅的說法,我這篇著重的點會在不太一樣的地方。
克莉絲汀被魅影吸引,但忍不住好奇去揭開他的面具後,魅影又羞恥又憤怒又坦白地說出他的心聲:
《I Remember / Stranger Than You Dreamt It》歌詞
Stranger than you dreamt it
Can you even dare to look
Or bear to think of me?
This loathsome gargoyle, who burns in hell
But secretly yearns for heaven
Secretly… secretly
But ChristineFear can turn to love — you’ll learn to see
To find the man behind the monster
This repulsive carcass, who seems a beast
But secretly dreams of beauty
Secretly… secretly
Oh, Christine
魅影說自己是在地獄裡焚燒的噁心石像鬼,卻偷偷渴望著天堂;醜惡的形體像個野獸,卻偷偷夢想著美女。
這段心境實在是太像青春期以後,嘗試向外發展親密關係時會有的心情了,因為還缺乏自信,容易覺得好像對方都是美好和光明,自己都是醜陋和黑暗,如果原生家庭感覺像地獄,又更會覺得好像別人都是天堂。
魅影醜陋的臉,代表我們每個人平常藏著、羞於見人的那一部分,電影《心靈捕手》裡,威爾和史凱拉吵架那段,很精彩地描繪出這種心理。我們大部分人不會醜到魅影那樣,也不會慘到威爾那樣,但都或多或少會有這種心理。如果沒有過,可能天生太幸運,不然就只是缺乏自覺而已。就算外表好看的人,某些部分也可能很嚇人(這也許需要自己體會過才知道)。
克莉絲汀很惶恐的時候,被勞爾帶到屋頂上,她一開始唱的歌詞在表達她的恐懼,但最後一段又忍不住表現出對魅影的某種眷戀(這裡演員表現的轉變很棒):
《Why Have You Brought Me Here》歌詞(克莉絲汀)
But his voice filled my spirit
With a strange, sweet sound
In that night, there was music in my mind
And through music, my soul began to soar!
And I heard as I’d never heard beforeYet in his eyes
All the sadness of the world
Those pleading eyes
That both threaten and adore
但是勞爾從頭到尾都是在否定魅影,也就等於是否定克莉絲汀的黑暗面:
《Why Have You Brought Me Here》歌詞(勞爾)
This Phantom is a fable
Believe me
There is no Phantom of the Opera
…
There is no Phantom of the Opera
…
What you heard was a dream and nothing more
然後勞爾就唱了情歌《All I Ask of You》,克莉絲汀也以為勞爾能讓她擺脫魅影,兩人最後相吻,有些觀眾在這裡拍手,也有人覺得他們的愛情很美好,是偉大的愛情(維基上寫的),我只覺得無法認同這膚淺、空洞的愛,因為這一對注定要失敗。
勞爾不願去看見黑暗面,在這點上完全否定克莉絲汀,這對關係絕對是巨大的傷害。對克莉絲汀來說,在愛情中還要壓抑和隱藏黑暗面,她就無法表現出完整的自己,她會覺得少了什麼,她無法拋棄黑暗面,因為黑暗面同時也蘊藏著力量,所以她徬徨著在墓地裡尋找父親或魅影,唱出《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Act II. “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 (Christine)》。
魅影回應克莉絲汀《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Act II. “Wandering Child… / Bravo, Monsieur…” (Phantom, Christine, Raoul)》,這時勞爾也出現,三人的三角關係拉扯著,勞爾覺得克莉絲汀的心又偏向了魅影(很理所當然呀)。
魅影替代男主角,在劇中劇舞台上和克莉絲汀假戲真唱《The Point of No Return》,彷彿也在述說他們真實的關係,克莉絲汀把魅影罩袍頭上掀開,魅影露出戴著面具的臉後,換魅影唱起求愛歌《All I Ask of You》。
被其他人打斷後,魅影帶著克莉絲汀躲到地下迷宮中,這裡的《Down Once More… / Track Down This Murderer》魅影述說他的臉造成他種種不幸,克莉絲汀有一段歌詞說:
This haunted face holds no horror for me now
It’s in your soul that the true distortion lies
她已不害怕魅影的臉,魅影真正扭曲的地方是他的靈魂。
這段實在是太充滿了心理學的比喻,同樣可以用電影《心靈捕手》那段來說明,威爾覺得別人知道他的真實情況(魅影的臉)就會不喜歡他,所以常常是自己先主動把別人推開(扭曲的心理)。
就像勞爾膚淺的愛,不能讓克莉絲汀逃避她的黑暗面,克莉絲汀的愛,也無法直接讓魅影走出他的地獄,離開地獄的那一步還是要魅影自己跨出去,就像《心靈捕手》的威爾,也必須先放下自己扭曲的心理,才能再去尋回史凱拉。
克莉絲汀吻了魅影,我想是出於真心,而不是為了救勞爾故意做的,她和魅影雙方都看見和接納了彼此的黑暗面,魅影最後選擇放了勞爾讓他帶克莉絲汀走,走的時候克莉絲汀還不停回頭看魅影。
魅影讓克莉絲汀走,我想是他知道自己還沒走出自己的地獄,而且他也做了錯事,留著克莉絲汀只是把她一起拉進地獄。
勞爾和克莉絲汀從此就幸福快樂了嗎?韋伯後來出了《歌劇魅影:愛無止盡》(我19年才發現有這部),告訴大家事情不是憨人想的那樣。
我猜韋伯也許很受不了有些人以為,最後看起來幸福的就是好人,魅影就是壞人,勞爾和克莉絲汀從此幸福快樂。其實《歌劇魅影》本身著重的點是在魅影的救贖,也就是每個人黑暗面的救贖,我會合理懷疑韋伯投射了很多自己在魅影這個角色上。知道這點,自然就不會對《歌劇魅影:愛無止盡》的劇情有太多驚訝,但不知道的人,就會覺得續集的劇情很瞎。
不過也正是因為續集,我更有信心講出這篇想講的東西。
小時候我們力量和自信還不夠,總覺得是有人能讓我們醜小鴨變天鵝、灰姑娘變公主,就算覺得身處地獄,也只能盼望著有一天有個人會把我們拉出地獄,這時對外發展關係的失敗,都彷彿是天大地大的事。
之後我們漸漸比較有了力量,特別是經濟上開始獨立,甚至空間上也獨立(離家),但心裡卻可能仍受到以前的制約(習得性無助),因為原本身處地獄而覺得整個世界都是地獄,總覺得還是需要靠別人,才能讓我們離開黑暗地獄走進光明天堂。
而後,也許靠著自己的努力,加上有人適時稍微拉了一把,我們終於明白,這個世界並不完全是地獄,我們自己就能走出地獄創造自己的天堂,不需要靠別人給。就像續集中,勞爾並沒有帶給克莉絲汀天堂,反而成為了她的地獄。
我們也終於了解,自己心中的那張魅影的臉(自己覺得的外在或內在缺點),並不嚇人。其實對自己越感到自在的人,就越不會去挑剔別人,真的覺得不自在的地方而能夠改變的,可以選擇去改變,無法改變的只要選擇接受它,也就能夠感到自在。
最後,也許我們能夠去尋求彼此深深理解與接納(羅傑斯)彼此魅影(平常不會對外人表現的一面)的愛。
韋伯阿公滿可愛的,可以看看 XD
因為一些因素需要至少看第一集,但第一集就覺得很瞎,可是這部不但當時收視率驚人,又有很多其他國家翻拍版本,就忍不住整部看了,之後也會看別的版本(Netflix 韓版優先)比較看看。
Netflix 版一集時間比較短,集數比較多。
開頭就是個有點苦命幫大家打雜的角色,標準老套 XD 角色故意扮醜(應該說普通,因為根本不到醜)也很老套(眼鏡是平光的)。
角色對著觀眾說話,現在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合時宜感。
回憶小時候爸爸跟她講灰姑娘的故事,爸爸教的愛情觀實在也不怎麼樣,而且爸爸的眼鏡也是平光的!
業績王子離職當天突然找她聊天,一看就猜到這個角色是要讓她學到教訓的,而且這業績王子怎麼那麼雷,兩人好像都還沒開始親近起來就在情緒勒索。
廣告海報的人物突然跟女主角互動起來,這個呈現方式是好的嗎?實際是可以理解成女主角自己在跟自己對話,雖然有點超現實感,但作為喜劇好像也無可厚非。
竟然就跟看起來根本還不親近的業績王子一起去兩人的旅行,而且業績王子表現得那麼爛,雖然早就猜到是要吿吹的節奏。
兩個賊仔的出場戲,還有互相白痴的對話(為了向觀眾解釋他們要做什麼),都好爛。
安娜這角色追求夢想這段,倒讓人有點動容。
業績王子在把其他女生,被女主角看到,還可以一個硬拗、一個被拗過去,這段戲真的好爛,然後業績王子又情緒勒索到女主角信用卡去用(爛到來不及吐槽)。
兩個賊仔對男主角下完藥,又在互相解說,其實是為了說給觀眾知道,爛到爆。
看到這已經覺得爛到可以棄坑。
被賊仔下藥的男主角就這樣跑錯進女主角房間,還直接發生了關係,然後那個飛彈發射和飛機起飛畫面是怎樣,什麼年代了還配這種東西,超北七 XD 靠北,還有火車過山洞。(Update: 有幸看到這部分劇本,這塊是導演問題)
男女主角的爭吵好無聊,女主角回房間又看到業績王子已經帶了女人在他們房間裡,又來了個大亂鬥,真是無聊透頂。業績王子來個渣男力大爆發,爛爆的劇情,好難讓人入戲呀。
男主角看到打扮後的女主角看傻了,因為本來就是美女啊,真是好標準灰姑娘故事,真是很讓人起不了勁。
賭場戲也好無聊、好北七,演那麼久不知道衝三小,贏了壞人(其實不該用這詞,不過這邊的角色設定就是典型的壞人)也一點不嗨。
輸了之後壞男女馬上鬧翻,就完全是心智幼稚的表現,然後男主角要求壞男跟女主角下跪道歉,就不追究他輸的債,真不知道這種道歉或教訓就會爽嗎?根本沒讓人入戲呀。
還是很想放棄,唯一看下去的動力大概是看帥哥美女做羞羞的事。
雖然被大家誤會要求要吻,只有吻額頭是三小,兩人都發生過關係了。
跳舞這段還不錯,女主角笨拙出錯就說對不起,男主角鼓勵說不要說對不起、要加油、自己給自己加油。愛是能夠包容對方的笨拙,但這種戲很容易出現的問題(不確定這部會不會)是,男生好像是完美的,都是女生被包容,但愛應該也是互相的,也會有女生要包容男生的地方。如果男生都要是完美的,女生處處都是被包容的,那這種關係不過是小女生和父親的關係罷了。
紀家二媽母子的戲,也是有太多其實是為了將給觀眾聽的對味,很多餘。
存希看光碟內容被紀家二媽母子看到,光碟又很輕鬆被他們偷走,超瞎。
在糟粕中找到了一點點好看的東西。
律師一副完全不專業的樣子,雖然是喜劇,但可以不要 LOW 嗎。
欣怡自己有想要開始改變,但是被同事拗,又退回去一步,存希出來解救,雖然可以讓存希耍帥,不過背後還是要靠白馬王子拯救的邏輯很糟。
欣怡跟存希提到育幼院,接著就是迪倫去育幼院的戲,不會是存希的情敵吧?(偷看維基,好像後來是有這麼一段)
超囉嗦的戲,欣怡要確認自己懷孕,還要有一堆無聊的劇情。超瞎的,為了讓存希也知道,故意弄到讓欣怡上新聞,爆爛。還有為什麼育幼院讓小朋友吃飯配新聞!
劇情很水,也拖泥帶水。
薑母島居民準備堵人這段,演得太浮誇。船快到島,存希又掉下海,不知道要演什麼,拖戲拖到這樣?
賊仔爸和另一個居民講話,把陷阱佈置都講了,讓上岸的存希都聽到,真是蠢戲。
欣怡說存希是除了爸爸之外,給她安全感的第二個人,傳遞的又是很爛的價值觀,安全感要靠別人給,這樣找的也不過是第二個爸而已。
浮誇又重點很少。
欣怡對肚子裡的小孩說,又被存希救了,拯救爛戲。
欣怡又陪存希睡(純睡)。
欣怡本來要墮胎,最後被阻止,這樣拖完這集。
圍著欣怡的肚子問題,島上居民也都牽扯進來,噁爛的母以子貴還有女人的價值在子宮邏輯。
薑王爺廟婚禮又拖了這集。
覺得不用倍速看,太浪費時間了,等到全劇一半收視率跳高那邊,再看有沒有進步。
存希要欣怡留下小孩,被奶奶要求結婚,又不是真的願意,要整欣怡。
欣怡被同事奚落,還是要靠存希的名義,來得到自己的價值。
看來戲還有變化很多要演,看看灰姑娘是否能跳脫出等著被人拯救的自我設限枷鎖。
明明是欣怡到存希家,她卻貼一堆便利貼提醒存希一堆事,真是北七。
重點大約就紀寶貝走丟,迪倫趁機撩了下欣怡。
欣怡明明就先回家,被存希發現紀寶貝不見,才又出去找紀寶貝,現在存希又在那邊感動欣怡很認真找。這段 bug 太大。
電鋸這段太瞎。
粉紅豬遊大觀園,真無聊。
腦殘的存希助理,在欣怡和她二姊面前,講出存希是為了讓醫生幫產品背書才來上課,劇本這種寫法超鳥。
粉紅豬遊夜店,無聊。
粉紅豬的待宰豬叫聲,實在很膩。
超蠢的打鬥戲,胡鬧劇。
天哪,還來個粉紅豬被就地接生戲,瞎鬧。
好俗爛的設定,欣怡、存希在同一天生日,存希奶奶還調侃一下這是偶像劇劇情(這劇我根本無法當偶像劇看)。
硬是要讓欣怡再被虐一下。
安娜被陷害不能到,欣怡偽裝起來,一起討存希開心。
真的很蠢,不喜歡就不喜歡,才不會因為你在那邊付出就喜歡,偶像劇才這樣演,喔,這是偶像劇(不要當真)。(不過我也覺得是有可能在最需要的時候,被暖到,而因此引起開啟了原本不存在的門)
欣怡爸爸的蠢話,可以不要一直重複嗎。
欣怡超沒有自我價值感,存希莫名其妙的命中注定。
安娜回來,欣怡又被虐。
存希前一集誤會安娜,這一集誤會欣怡,真是個巨嬰。
欣怡又讓存希有一些眷戀的點。
安娜設計的誤會實在很瞎,欣怡、存希中招也是一樣瞎,所以當事人彼此確認清楚很重要,不要讓別人有見縫插針的機會。
超水的劇情,繼續兩倍速沒問題。
前面一大段欣怡流產,很無聊。
迪倫教訓欣怡這段是難得的本劇亮點,迪倫說「每個人都只有一個腦袋,你只想拿來委屈,不想拿來學習」,是欣怡自己讓別人把自己叫做便利貼。
真不知道欣怡的媽有什麼資格教訓存希,她自己都說因為她常常對欣怡說,欣怡是家裡多出來的那個人,欣怡都不敢說什麼,才會只會一直討好別人,都不會替自己爭取一點小小的權利。
中山龍講他的畫這段又是個亮點,在這麼多蠢劇情裡面,難得有一點藝術、人生哲學味。
這段重逢戲比較有水準了。
存希偷偷作弄欣怡,滿好笑的。
迪倫問欣怡第一天作品就賣出去感覺如何,欣怡說覺得像是自己有 180 公分高,因為終於被看見了。這段滿有梗的,自己能有自信、自己能給自己安全感,就算個子不高心理也能如同有 180 公分高,而不用靠著另一個人的身高來得到安全感。
存希感嘆欣怡的進步,本來不錯,但存希尾隨欣怡,又變成北七戲。
欣怡再次被撞,在醫院和存希打鬧,又變鬧劇。
存希被抓去派出所,鬧過頭了。
存希和迪倫打架,欣怡出來叫存希不要鬧了,很北七的戲。欣怡這裡擺的機車臉,和之前角色確實有很大不同。
存希又被代理商留下來在上海多待幾天。
存希請大師做肥皂匣,欣怡想藉大師行程都滿了推掉,大師卻交給欣怡去做。存希對欣怡說他對他們祖傳產品的重視,倒是頗合情合理(不管他是否還別有目的)。
搞錯禮物給安娜實在太瞎了。
迪倫的想法很成熟,他要大師不要推掉存希的工作,如果欣怡因此就會動搖,他們的感情終究也走不遠。
老是要來個灰姑娘變身的梗,不過這集整體還不差。
欣怡逃回薑母島,存希又有活動要到薑母島,真的很刻意。
酒家戲好瞎。
又不知道在演三小的一集。
Anson 和欣怡大姊的戲真北七。
兩人又陰錯陽差在存希家碰面,刻意又刻意。
存希家明明有女僕,紀寶貝要生了,還說家裡只有他一人,要欣怡幫忙。
安娜設計的人工流產同意書事件,有點快揭發還是沒揭發,吊胃口用的梗用了好久。
人工流產同意書事件終於揭發了。
其他部分也是亂七八糟。
欣怡故意讓存希寫陶藝心得,結果存希根本是在寫情書,滿好笑的。
安娜的養母好變態,不過也很真實。
安娜芭蕾舞旋轉的梗還不錯。
存希真是個智障,一直在兩邊搖擺,只要靠近一邊,就會被另一邊的可憐(大部分是安娜)拉回去。
又來一個超瞎的點,會教壞小朋友,欣怡一直不接存希電話,醫院的事情後,存希覺得打了欣怡也不會接,欣怡又怪存希沒誠意。看這種東西,難怪有些人會有扭曲的愛情觀。
智障戲繼續。
大姊說欣怡都沒給存希解釋的機會,不要拿自己的幸福開玩笑,倒是說得不錯。
安娜和迪倫的相認戲也還不差。
智障綁架戲又來了,最後又變鬧劇。
醫院戲也好北七。
這集也很蠢。
存希的想法好齷齪,太噁了。
欣怡健檢出可能很難懷孕,這段實在有點噁,不過因為整部劇開頭的梗就圍繞在這上面,但再繼續玩也有點畫蛇添足,除非因此而多出的東西夠精彩。
律師一副腦殘樣,瞎,因為演的也是鬧劇。
存希和奶奶都不在意欣怡可能會不孕的事,當然也只能這樣演。
結婚之後,欣怡還是滿有生小孩壓力,這樣還是一樣噁心呀。
結果健檢中心是個黑心機構,欣怡的不孕是假的,所以還是懷孕了,三姊妹還一起在河邊生了,真鬼扯。
這段欣怡假不孕,存希和奶奶不在意,有沒有那麼讓人感動,好像也還好,因為劇裡他們也說方法還有很多。現實可能比較大機會不是如此,不過就是因為連續劇可以比現實美好,人們才需要看劇。是說圍繞在生不生做劇情,我還是覺得滿噁的。
這劇雖然也不是完全那麼廢,但整個表現和演員的演出方式,就是低俗、浮誇、LOW,只能說只有小孩或者心智成熟度如小孩的大人,才有辦法完全忍受(這樣講,怕還侮辱了比較早熟的小孩)。這些人通常也還處在二元對立的心智模式,參考:
所以像古馳那麼沒有厚度、深度的人設,就是讓這些觀眾一看就可以說他是壞人,整部劇感覺不管編劇或導演,都太害怕觀眾看不懂。我很驚訝這劇收視率竟然可以創下一個難以超越的紀錄,表示這麼俗爛的表現方式,至少在當時大有市場。
是因為觀眾程度低,所以需要低俗的內容,還是低俗的內容,造成觀眾程度低,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這劇我難以忍受,但我不確定是否該太苛責整個製作團隊,畢竟有些觀眾要從簡單的作品看起。只是我也不確定,讓年輕的觀眾,接收劇裡的一些價值觀,是好還是壞(我的感覺可能是偏壞)。
如果從觀眾個人的角度出發,我覺得從簡單的作品看,當然無可厚非,但如果永遠讓自己只看簡單易懂的東西,不去挑戰和思考一些一開始讓自己看不懂的東西,那就很容易年紀一大把之後,看戲還要問哪個角色是好人壞人(有深度的戲,角色通常不會是絕對的好人或壞人)。
真實世界,大部分情況也都不是那麼黑白分明,持續用二元對立的角度來看世界,遲早會自己坑自己,而且還可能害到和自己有關係的人,不論是伴侶、小孩、家人、朋友、同事。
先說無雷結論,這部看紀培慧就夠了。(以下有雷)
她除了長相滿特別(台美混血),古裝扮相帶有一點點男扮女裝的味道,可以說是一種陰陽並蓄的美,個人是滿喜歡的。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1353900948144483
電影部分,想先吐槽一下台灣影視圈的糟粕文化:
男主角朋友小寶婚禮上,男主角的另一個朋友故意要安排他被女生親,所以設計讓新娘丟捧花給他拿到,想要的女生只要親他一下,就可以拿到,結果大部分女生都跑走了,留下一個不符合主流審美觀的女生(比較胖一點),結果看了一下男主角,也跑走了。
雖然這段確實能帶給觀眾笑點,不過背後隱含的歧視意味,還是讓我很不欣賞,台灣影視圈一直存在這種歧視胖胖女生現象,老是用胖胖的女演員來演這類情節。
電影的愛情觀部分,想提兩點:
去看紀培慧!